西宁特钢集团转变发展方式纪实

2009-08-27 08:58 来源: 我的钢铁

西钢是青海省一家老企业,在45年的发展历程中,西钢从一个年设计产钢13万吨、钢材8.5万吨的单一特钢冶炼加工企业,发展成为目前具有年产铁100万吨、特殊钢120万吨、特殊钢材110万吨、焦煤120万吨、焦炭70万吨、采选铁矿360万吨、铁精粉120万吨,并拥有优质焦煤资源64000万吨、铁矿资源超过15000万吨、钒矿资源32万冶金吨的资源综合开发型钢铁联合企业。现公司总资产达114亿元,工业增加值20亿元以上,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近10亿元。形成了煤炭焦化、铁矿采选、钢铁制造三大产业群相互依托、互为资源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同时形成了“煤—焦—煤化工”、“铁矿采选—铁精粉—废弃物利用”、“铁—钢—轧—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的“吃干榨净”、自成体系的闭路循环体系。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型企业向资源开发综合型企业、从单一产业向多种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一】

当通红的钢水从电炉里缓缓流进钢锭模,西钢第一炼钢车间炉前顿时沸腾起来,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响彻云霄。那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青海,这个被唐代大诗人杜甫描绘为“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蛮荒之地,在新中国成立20周年之际,一个西北地区最大的特钢生产企业矗立在世人面前。

从那时到2000年,西钢有过“原材料由国家调拨,产品由国家销售,工资由国家发放”平稳的计划经济时期,有过“住着干打垒,吃着青稞馍”靠艰苦奋斗精神缓慢发展的岁月,有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所产生的阵痛和阵痛后所显现出新生命的活力。到“九五”末,钢产量由最初的年产13万吨提高到44.5万吨,钢材由最初的年产8.5万吨上升到35.7万吨,位列全国9家独立特钢企业之一。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西钢本质上的弊端已充分显现——供销两头在外,企业生产的主要原燃材料及钢材市场都在内地,经营成本高,制约因素多,风险控制能力弱,经营上区域融合度低,与外地同类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在劣势;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因在建厂时实行“边设计、边生产、边完善”的方针和靠山、隐蔽的政策要求,导致各条生产线没有严格按照工序要求布置,工艺布局极不合理。加工主体设备全部是从东北搬迁的小电炉、横列式轧机,产品规格小、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全。尽管后来采取了许多“填平补齐”的技改措施,但始终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附加值高的重点品种、新品种产品研发力度小,导致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销售价格不高,经济效益差。到2000年底,西钢已累计亏损4.1亿元,净资产实际已成为负数,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那段时间,西钢6万多名职工家属都在为企业和自身的命运担忧,全省上下也都在关注着这个在我省颇具影响力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

省委省政府及时研究了西钢的改革与发展,明确提出,振兴西钢,发展西钢,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青海省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除了要为西钢创造更好的改革环境外,还要尽快组建一个能够带领职工战胜困难、振兴西钢的领导班子。

2001年3月,以集团董事长陈显刚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面对诸多困难、诸多矛盾和诸多利益冲突的复杂局面,新班子认真分析研究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他们认为,西钢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找准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位子,依靠自身的努力,将“先天不足”的不利因素化做动力,努力转变发展方式,闯出一条加快发展的路子。提出以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结构为手段,立足特钢做精主业;依托青海以及西北矿产资源,做大主业;立足市场,做强主业;在逆境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品牌。

【二】

西钢的职工队伍不愧为高原上一流的钢铁团队,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从2001年至今,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聪明才智,历经磨难、踏平坎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创出了惊人的业绩。

2001年以来,先后淘汰20吨以下小电炉五台,形成了高炉-电炉-精练-连铸为一体的短流程炼钢生产线;对电渣钢生产线进行扩能改造,形成了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4万吨电渣钢精品生产线;关闭了工艺落后的280横列式小轧机和300/400横列式轧机,改建了“三位一体”的全精炼、全连铸、半连轧特钢精品生产线;将落后的蒸汽锻锤改为电液锤和精快锻,形成了高合金锻材精品生产线;对钢管分厂落后生产线实施淘汰改造,建成了年产18万吨以石油套管为代表的无缝管材精品生产线,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淘汰了每小时1500立方米和3200立方米制氧机,新建了6000m3/h和12000m3/h制氧机等公铺设施;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竖式小石灰窑6座,新建了4座现代化石灰窑和一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300TDP活性石灰环形套筒窑;淘汰了服役达34年、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18台煤气发生炉和5台20吨以下的蒸汽锅炉,实现了高炉、转炉、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并购置、改造了荧光光谱仪、红外探流、图象分析仪、各种分析化验,使检测设备先进齐全。

依靠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实现了特钢产品结构的根本转变。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研发市场前景好的军工、轴承、齿轮、工模具、耐热、耐冷、耐腐蚀等特钢,走“精、优、特”的产品研发道路,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形成了5万吨高纯度电渣钢、10万吨热轧无缝钢管、8万吨不锈钢棒材、1万吨高精度冷拔材、5万吨高附加值高合金钢锻材生产能力以及为汽车、石油、机械、航空、军工、铁路、煤矿等机械行业配套的合金钢棒材110万吨的生产能力,初步确定了西钢特色的产品体系,走上了“品种—效益”型发展道路。

为从根本上解决“先天不足”的弊端,“十五”以来,西钢先后投资30多亿元,开发了储量超过1.5亿吨的肃北,哈密等地的铁矿资源,组建成了哈密白山泉、肃北长流水和七角井三个采矿厂,已形成年开采铁矿400万吨、生产铁精粉120万吨的铁矿采选基地。目前还正在开发省内大沙龙、磁铁山、洪水河三个铁矿和储量上亿吨的石灰岩矿,石灰岩矿已于2008年建成投产;开发木里煤田江仓矿区6.4亿吨焦煤资源,建成年产70万吨焦、5万吨煤化工产品基地;建成由烧结、高炉、转炉、连铸、合金钢连轧构成的五位一体的“铁-钢-轧”特钢精品生产线。最终实现以特钢为主体,以铁矿采选、生铁冶炼为依托,以煤焦化、煤化工为支撑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

在抵御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时,西钢人并没有像2000年那样担忧和焦虑。用集团领导人的话说,我们不仅有信心,而且有实力。

【三】

8月10日,记者前往西钢厂区采访。事先没有和任何人约定,想看哪看哪,想问谁问谁。经过一上午的边看、边听、边提问题,记者感到,西钢把技术进步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由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方面迈进,已经初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西钢集团紧紧围绕“实施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题,形成了煤炭焦化、铁矿采选、钢铁制造三大产业群相互依托、衔接紧密、互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大循环经济体系和“煤-焦-煤化工”、“铁矿采选-铁精粉-废弃物利用”、“铁-钢-轧-废弃物再利用”,“吃干榨净”的闭路小循环体系。同时,投资1000万元新建配气站,回收利用高炉、转炉、焦炉煤气,替代了发生炉煤气和天然气,建立起了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煤气利用率已达95%以上,年减少天然气外购量4362万立方米,节约资金4667万元;投资1230万元,将蒸汽锤改为电液锤和20MN精快锻机,每年少耗蒸汽15.96万吨,减少消耗标煤27355吨,在此基础上加大蒸汽回收力度,既保证了生产供应,也为周边地区用蒸汽提供了方便;完善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设施,通过淘汰高耗水设备、新建自循环水泵站以及污水处理等设施,使水的使用由直接排放变为循环利用,形成了区域水循环利用系统,水循环利用率达94%,吨钢新水耗量降到了4吨以下;按照“吃干榨净”的要求,对每年生产的8万吨转炉渣、25万吨高炉水渣、3万吨除尘灰等固体废弃物实行回收利用,每年回收铁精粉4500吨、炭粉1000吨;组建了微细粉厂和免烧砖厂。利用余渣加工微细粉,做水泥添加料,生产新型免烧高层建筑用砖,年产免烧砖15000万块;氧化铁皮、钢渣、钢屑、砂轮沫等直接回收利用;对焦化副产品如焦油、精苯、硫铵等进行回收,月收入达1132万元。废弃物回收利用年创收入达5000万元。积极推进“清洁化生产”,先后投入近3亿元新建烧结、高炉、转炉、电炉除尘系统等环保设施25台(套),改建和完善了废酸处理厂、鼓风机隔音墙、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设施14台(套),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水平,初步建构起了具有西钢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在此基础上,累计投资5亿元,对厂区和矿山环保设施进行改造和新建。目前,粉尘、烟尘、化学需氧量等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在生活区和厂区实施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投资1.2亿元先后在厂区绿化18万平方米、种植草坪6.12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200余万株,硬化20万平方米,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到100%,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型西钢正展示着她独有的魅力。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