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钨都”演绎世界梦想 “稀土王国”显王者之气

2010-07-27 08:34 来源: 我的钢铁

“世界钨都”演绎世界梦想

“钨石头”点亮世界

    赣州,是中国钨业的发祥地,具有百余年的钨开采史。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五”计划开始在赣州大规模建设矿山,先后建成了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盘古山4个大型钨矿山,仅上世纪50年代末,就为国家换回了价值75亿元粮食和物资,为国家度过困难时期和进行基础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赣州钨产业呈现“低、小、散、乱”局面,滥采乱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多头出口,精矿供大于求,加上行业恶性竞争,国外公司趁机打压价格,世界上稀缺的钨精矿的价格竟大大低于生产成本,最低时每吨不到2万元。钨业萧条,钨矿企业陷入困境。富矿只能卖出土的价钱,赣州人被嘲笑为“捧着金饭碗讨饭”,优势资源反而一度成了包袱。

    面对全国各地大发展的形势,勤劳勇敢、求新思变的赣州人发问:赣州的钨材做成灯照亮了世界,但我们加快发展的出路在哪里?2001年初,赣州开始整合全市钨业,特别是2004年,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至5年时间,把钨产业培植成为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这为赣州钨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提出的“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理念,赣州在钨业整合中坚持“整合资源,控制开采,集约利用,深度加工,形成产业”和“资源减量化、利用高效化、发展可持续”的思路,实行计划开采,总量控制,打击非法生产、超计划生产和非法加工、经营、运销行为。

    如今,“赣州人坐拥‘金山’愁饭吃”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一大批企业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航母”。

  “金饭碗”再闯市场

    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

    在当今世界钨产业发展群雄逐鹿的形势下,赣州已站在世界的高度谋求发展定位。2005年7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提出,要大力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同时鼓励和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尽快把赣州钨和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思路决定出路。赣州以现有钨产能、技术、市场为基础,以扩大生产品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方向,以发展高性能、高品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为核心,力求产量占到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形成赣州钨产业的标志性产品。2006年赣州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3亿元,实现利税16.2亿元,比2000年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0.43亿元,增长14.5倍和36.7倍,成为我市首个产值、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优势产业。

    同时,赣州钨产业的配套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在铜材加工、机械铸造、热处理、焊接、模具制造、机修等方面具备较强的配套能力,为电机、灯具、刀钻具生产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赣州还以创建钨与稀土新材料产业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为契机,以促进钨和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为切入点,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关系,开展了高起点、多领域、全方位的科技合作。目前,赣州APT(仲钨酸铵)生产已普遍使用了先进的除杂工艺和黑白钨混合冶炼技术,超细APT制备纳米钨粉、纳米碳化钨粉、纳米晶掺钇硬质合金复合粉末等已经开发和生产,钨钛固溶体产品填补了我省空白。

    如今,赣州正在成为钨产业投资的热土和钨产业聚集的洼地,中国保利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厦门钨业、天津特精等一大批知名钨企业牵手赣州。目前,赣州拥有规模以上钨企业80家,全国有三分之二的钨精矿在赣州加工。

  “崛起路”生态环保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赣州钨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过去以高污染、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破坏了环境。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赣州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发展奉为“航标” ,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道路。

    矿山复绿,是赣州走绿色崛起之路的得意之作,2000年,市委、市政府按照“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做大产业”的总体要求,通过科学论证、实地调研,让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区重新披上了“绿装”。同时,我市还积极引入产业基金推动企业重组和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协助这些企业利用产业基金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优势,大力培育上市公司的后备军,引导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实现迅速扩张和裂变发展。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赣南钨业第一股,一批批钨企业也正在策划和运行上市。

    目前,赣州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钨、稀土千亿元产业集群,赣州“钨业航母”畅行世界的梦想已不再遥远。

“稀土王国”彰显王者之气

整合整治效益显而易见

赣州稀土开采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说,赣州稀土的开采史,也是一部中国稀土的开采史。和钨业发展一样,稀土的发展有过“淘金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赣州各地就掀起了一股稀土开采热潮,由于技术和思想观念落后,大面积乱挖滥采,既使资源大量流失,又破坏了生态环境,经历着与钨业发展一样的惨痛。据不完全统计,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稀土行业负债3.5亿元。

令世界艳羡的优势矿产,不仅没能带动发展,反而成为制约赣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2003年开始,赣州市委、市政府果断作出决定:把握源头,依法控制开采,整合资源,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整合、整治之风吹遍赣南大地。

此后,赣州始终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频频出招,招招要害,依法对矿山开采开展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年度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资源开采总量。2004年12月,赣州组建了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通过组建国有控股的赣州稀土矿业公司,赣州将全市现有稀土矿山采矿权作价统一入股矿业公司,由该公司依法对矿权实施集中管理。同时,制定了《赣州市稀土矿山联合开采及转让工作方案(试行)》,对推进稀土矿产资源联合开采配置和矿权转让进行全面规范,全市稀土开采点由原来的200多个减少到100多个。

从滥采乱挖到保护中开发,带动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虽然开采总量逐渐下降,但赣州稀土产业经济规模却不断增长,实现了资源的增值。目前,赣州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一年近百亿元,比2003年提高了近10倍。

产业升级尽显王者之气

从中国五矿集团与红金稀土、定南大华重组,到广晟集团与龙南和利、龙南和泰重组,再到中国保利与地调大队的合作……近年来,在赣州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发生的一系列联合重组在全国频频引起强烈反响。

这些火暴的企业竞争场面最终方向只有一个: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走向精深加工。2008年,赣州市进一步推进钨、稀土资源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产业整合的决定,大力引进战略投资,对全市钨、稀土企业进行战略重组。

在结束粗放型矿产开采历史并逐步掌握矿产开采权后,赣州开始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大产业发展理念。按照“外引内联、互为依托、大小兼容、共同发展”的清晰思路,积极实施资源招商战略,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拉动深加工特别是应用产品的生产。坚持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支持战略投资者以资本为纽带,不断发展精深加工项目和推动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项目。

如今,赣州已由资源基地迅速跃升成为了全国稀土原矿及冶炼加工产品主产区、集散地,形成了采、选、冶、加到应用产品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发展目标直指把赣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产业基地、发光材料及新型光源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勇创千亿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千亿元产值的稀土钨产业集群!”2009年底,赣州站在新的起点上发出了坚定而响亮的声音,当年赣州稀土、钨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

看似困难重重,但赣南人自己却十分自信,因为他们已经闯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沿着这条路径,赣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产业整合和战略重组,推进科技创新和精深加工,努力培植龙头企业和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产业基地,一批国内外稀土行业精深加工巨头向赣州伸出“橄榄枝”。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赣州稀土主营业务收入就达64.47亿元,同比增长82.83%。

持续健康的发展让赣州决策者看到了稀土产业光明的前景,并重新审视定位稀土产业的发展。2009年11月12日,是赣州稀土产业发展重要的一天,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在赣州开发区正式揭牌成立,这是赣州市第一个经国家批准建设的国家级质量检验中心。同年,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离子型稀土矿工作组落户赣州,负责离子型稀土矿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上至国家级监督检验机构,下到驻市院校,纷纷在赣州设立科技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平台,赣州稀土产业的发展始终沿着科技创新这一轨迹不断壮大,赣州还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发合作。

核心技术决定着综合实力的提升,科技创新为赣州稀土产业注入了源头活水,大批知名稀土企业纷纷挤进赣州,目前,赣州已拥有规模以上稀土企业61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30户,形成了采、选、冶、加到应用产品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离子型稀土矿生产能力和分离能力约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一半以上,成为了全国稀土原矿及冶炼加工产品主产区、集散地。

围绕培植千亿元产业集群目标,赣州市稀土产业再一次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就在7月27日,赣州稀土钨产业规格、层次最高的一次全国性会议——“2010中国·江西(赣州)稀土钨产业合作推进会”拉开了序幕,赣州稀土产业又将迎来一次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千亿元产值的稀土钨产业集群的宏大蓝图将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稀土王国”也将更彰显出王者之气。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