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构建首钢新格局

2011-08-15 09:12 来源: 我的钢铁网

在绿色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已变得十分紧迫。而首钢的成功转型便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面旗帜。有着92年历史的首钢,从1919年北洋政府筹建“龙烟铁矿石景山炼厂”到解放后的“石景山钢厂”,从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到2010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全面投产运行,再到今年首钢首次跻身世界500强。首钢已然成为了首都经济结构转型与节能减排的先行军,也因此成为绿色转型的典范。

钢铁巨人

铸就辉煌

首钢的前身是石景山钢铁厂,始建于1919年北洋军阀时期,迄今已有92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30年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还不到现在首钢一个星期的产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扩建和技术改造,首钢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翻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首钢由一个年产仅几十万吨生铁的企业,发展成为了集采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

1979年5月,中国开始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次重大试点。首钢和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京津沪八家大型国有企业率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再到实施搬迁调整,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首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30年的改革开放使首钢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企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首钢已从一个单纯生产型的钢铁企业,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据了解,目前首钢集团以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伊犁钢铁公司、首钢通化钢铁公司、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北京首钢特殊钢有限公司、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4家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数据显示,1989年,首钢利润年增长率为全球钢铁公司的2.4倍。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超过鞍钢,名列为全国首位。多年来,首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仅1979年到2009年,就累计上缴国家利税费达到608亿元。

首钢已成为一个产业结构完整、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钢铁工业社区,“十里钢城”,极盛一时。

绿色经济

构建首钢发展新格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市明确提出了“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再加上2001年7月申奥成功,“绿色奥运”概念的提出,北京市对环境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钢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根据当时环境保护部测定,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要达到举办奥运会要求的二级标准,每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允许100微克,而当时自然形成的本底值(基础值)已接近70微克,排放空间只有每立方米30微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所允许的排放总量为3.3~4万吨/年,而北京市实际排放总量为每年11万吨。

当时的首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降尘的情况也随之恶化,对大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上世纪90年代初最为严重的时期,首钢的粉尘在石景山区86平方公里范围内排放量平均是每年每平方公里34吨。与此同时,随着北京城市扩张,首钢的位置已从当年的“北京西郊”变至北京城区,并且首钢厂区地处北京西部上风向,首钢成为首都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于是,在90年代后期更是发起了一场“要首钢还是要首都”的大讨论。

实际上,北京申奥成功后,首钢先后停止了特钢公司、铁合金厂全部电炉和冷轧带钢厂、重型机器厂、初轧厂和年产200万吨的第一炼钢厂的生产;2007年至今又相继停产了炼铁厂4号高炉和第三炼钢厂等,奥运期间首钢为最大限度减排,减产70%以上。但据环保部门分析,首钢搬迁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约占北京市区总量的23%,每年可节水25个昆明湖。一组组数据无疑为当时“要首钢还是要首都”的困惑选择了方向。

首钢环境保护部部长姜林曾表示,由于节能减排压力很大,从首钢发展的形式来看,在当时已经到了必须做出重大战略决策的时候。企业位于首都,其环保成本、水电费用、人工成本、运输费用较高,首钢今后也难以在北京获得长远发展。相反,搬迁到北京以外的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反而可以为企业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搬迁调整是首钢调整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北京再也不生产钢铁了,全部转移到新的基地生产。”董事长朱继民曾表示,“首钢80多年的辉煌已成过去,首钢需要"走出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过首钢搬迁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要在搬迁中实现产品结构调整转型,打造高端板材和精品长材。”

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反复论证,2005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至此,首钢搬迁调整的大幕正式拉开。

据首钢宣传部一位人士介绍,首钢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进行了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大型钢铁企业的搬迁调整,这是涉及国家、地方、企业、职工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方案,一是逐步停止了北京石景山厂区800万吨钢铁生产;二是结合河北唐山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体现循环经济要求,在河北曹妃甸建设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三是在北京顺义建设冷轧项目,发展首钢总部经济、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研发体系等。

该人士指出,首钢搬迁调整,不仅有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为我国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示范。此外,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业,向北京以外地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解决首钢压产带来的富余人员安置、企业竞争力下降、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确保首钢和首都的安定稳定;从根本上实现首钢工艺升级、产品换代,同时带动非钢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首钢的综合竞争力。

迁钢中

实现结构调整与升级

2010年年底,随着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宣告着这座有90多年历史的钢城光荣退役,而首钢也因此成为我国钢铁业中首家整体转移至沿海地区发展的特大企业。

“搬迁调整使首钢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首钢宣传部的人士介绍,首钢在搬迁中不断加快调整步伐和技术升级,钢铁主业形成了“一业多地”发展新格局。在逐步压缩北京地区钢铁产能的同时,通过建设首钢京唐钢铁公司、顺义冷轧薄板厂等新项目和重组贵州水城钢厂、山西长治钢厂、贵阳特殊钢公司、新疆伊犁钢厂、通化钢铁集团等企业,已形成3000万吨产能规模。为今后几年首钢打造各具特色、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优质钢铁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在搬迁中,首钢发挥长材等建筑用钢材优势的同时,花大力气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板材产品。数据显示,2010年,首钢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高端板材产品已占六成。其中,管线钢101.1万吨,汽车用钢109.9万吨,船板104.8万吨,超额完成了“三个百万吨”的目标。通过四五年时间,首钢已经成为一个从长材占绝对主力的公司,变为高端板材的“新锐”。

目前,首钢各新钢厂建设已基本完成,实现了从长材生产为主向高端板材和精品长材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作为首钢搬迁的主体工程,坐落在河北省曹妃甸的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研究已投入实际运行。其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国际同类钢厂先进水平。主体工艺装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220项,其中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总体设备国产化率约占总价值的67%左右,占总重量的90%以上。通过自主创新,体现了21世纪钢铁工业科技发展水平。此外,迁钢公司2160mm热连轧生产线,已生产了管线钢、船板、耐候钢板、汽车板四大系列高端产品,210吨转炉成为我国第一座完全由国内自主设计的自动化炼钢炉;首秦公司4300mm宽厚板轧机,采用几十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初步形成了“专精深强”新的宽厚板生产基地,为首钢香港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和提高融资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顺义冷轧公司成为汽车板和家电板生产基地,产量达到170万吨,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居当今世界前列,国内配套设备制造重量占总重量的87%,并采取了一系列节能、节水、节地新技术。

在首钢搬迁的同时,其全国性的布局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2005年4月底,首钢总公司正式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水钢股权划转协议》,如今已经形成主体生产设施达到年产生铁260万吨、钢300万吨、钢材180万吨的规模;2009年首钢先后与山西长治钢厂、贵阳特殊钢公司、新疆伊犁钢厂实施了联合重组;2010年,首钢总公司、首钢控股公司、吉林省国资委、吉林省建通投资公司、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又签署了《通钢集团重组协议》。重组完成后,首钢总公司及首钢控股公司将合计持有通钢集团77.59%的股份。通钢当时的产能在500万吨,而首钢将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置换扩产,将通钢产能提升至750万吨。有专家指出,经过几年来的收购整合,加上首钢迁钢和曹妃甸项目的产能,首钢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完成了3500万吨左右的产能布局。首钢已经从单一区域、单一产业发展的企业,转变为跨区域、以钢铁为主业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国际化企业。

“十里钢城”

崛起绿色新产业群

素有“十里钢城”美誉的石景山首钢工业区,面积有8.56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中央商务区。首钢搬迁后,这片钢花铁焰整整燃放了90多年的工业重地将成为京西新的文化休闲地。而首钢,也将翻开发展篇章中新的一页。

“人们不会因为首钢搬迁失去对这座钢城的记忆,一些标志性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将作为工业文化遗产永久保留。”董事长朱继民表示。

据首钢有关人士介绍,首钢停产后,原有的厂区8平方公里土地将被重新开发,变身新的首钢工业区。未来五年,首钢在北京地区将重点发展符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定位的新兴产业,包括高端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根据《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首钢工业区将被划分为工业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区、行政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滨河生态休闲区、总部经济区、综合配套区七大功能区。规划范围主要以首钢约707公顷主厂区为基础,东起北辛安路和体育场西路,西至永定河,北起广宁路,南至京原公路,总用地面积856公顷。

据了解,即将建设的首钢博物馆和中国冶铁历史博物馆则将部分保留老首钢的“原汁原味”。目前,以“中国动漫游戏城”为标志的二通科技创意园,作为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基地的特钢“绿能港”,首钢控股的京西重工高端汽车零配件北京工厂等部分项目已经启动。首钢将全力推进“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实现全面转型。预计到2015年,首钢在北京地区各产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打造一个没有钢铁的“新首钢”。

数据显示,2010年,首钢的钢产量已经达到3154万吨,比1979年的184万吨增长17.1倍;销售收入从1979年的15.14亿元增加到2200亿元,增长145.3倍;资产总额从1979年的17.3亿元增加到3090亿元,增长179倍。在美国《财富》杂志新近发布的2011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首钢集团首次跻身其中,列第325位。可见,首钢转型成效显著。

对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首钢信心十足。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首钢将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做优做强钢铁业,协同发展相关产业,实现首钢北京地区转型发展。到2015年,集团销售收入3410亿元,比2010年增长55%,其中北京地区销售收入1000亿元左右;集团钢产量4000万吨左右,比2010年增长28%(通过内部挖潜、联合重组等力争达到5000万吨以上);集团实现利润179亿元,比2010年增长8倍。首钢综合实力进入国内一流钢铁企业集团行列,为2020年进入国际一流钢铁企业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首钢的华丽转身,京西绿色产业再造,无疑成为首都产业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企业转型:

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

首钢党委副书记姜兴宏

首钢搬迁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利益,推进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首钢搬迁调整是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建设一流水平的新钢厂,又要压缩北京钢铁产量;既要安置停产人员,又要搞好生产经营;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要在北京老厂区开发、形成新的产业。多条战线同时推进,实施的难度、投资的强度,时间的紧迫性、技术的先进性……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是史无前例的。

首钢搬迁调整,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2003年首钢职工有16万人。2003年之后,首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单位108家,涉及职工和离退休人员6万人。从2005年到2010年,首钢北京地区共有6.47万名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其中,2010年底北京地区钢铁冶炼系统全部停产,由此形成的2.2万名职工需在短短几个月内进行分流安置。2011年4月,首钢集团在册职工126206人。其中北京地区42032人,北京籍职工转移到河北等地的有1.2万余人,其他7万多人为遍布全国各地的联合重组企业职工。在这一过程中,有人想去新钢厂但素质不适应,有人素质适应但不愿离开北京;有的岗位缺人,有的岗位多人;有人想走走不了,有人想留留不下;新钢厂新产业需要高端人才招不到,停产企业年龄大的职工又难以安排……因此,人的问题使首钢搬迁调整面临严峻的考验。

人的问题,首先是思想问题。面对搬迁调整,首钢广大干部职工思想非常活跃:有的职工认为,首钢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环保上做了很大投入,是多年来的花园工厂,为什么还要搬迁?有的职工对能否成功实现搬迁,能否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有疑虑,缺乏信心;有的职工担心会丢了岗位,有的职工则担心个人收入降低;还有的职工认为改制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就是让领导发财、职工丢饭碗,等等。首钢搬迁调整,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

面对新时期的新特点,首钢在继承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与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首钢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态。主要特点表现在:

1.坚持党的政治核心作用。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坚持党在企业的政治核心地位,各级党组织表现出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方向、把握大局,使得逾10万人的现代化企业的大规模搬迁成为高度有效有序的整体行动,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根本保证。

2.坚持思想领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第一线的工作。首钢搬迁调整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首钢党委明确要求,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位,都要建立党组织。新建经济组织的同时要建立党组织,调整经营管理组织的同时要调整党组织的设置,配备经营管理人员的同时要配备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3.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首钢通过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保证了党组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位置、有作为、有实效,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政工干部为骨干、以行政领导为主体,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通过大政工体制,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加强。

4.积极利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形成全覆盖的立体交叉的宣传网络体系。为增强时效性和扩大影响力,首钢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开通首钢日报网站、首钢日报手机报和中国首钢网络电视,方便信息浏览和利用;通过整合提升首钢现有的宣传手段,拓宽了覆盖面和传播途径,形成更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建立起覆盖海内外首钢所有企业的立体交叉宣传体系。

5.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有效载体。通过学习型企业这一载体,把过去采取的单向式的、你打我通的传统方式,转变为深度汇谈、互动交流、互相提高;把生硬的说教转变为职工的主动沟通,使职工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得到启发,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深、做得更实。把搬迁调整变成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的全员行动。

6.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扩大影响、提升形象、打造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它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活动舞台。

7.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首钢坚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把点点滴滴工作做到位,让人舒心,努力营造人和气顺的和谐氛围。

8.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也是首钢搬迁调整的根本目的。正是通过首钢的战略转型,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不但给国家、企业、个人都带来利益,也给解决企业多种问题创造了条件。发展,成为首钢搬迁调整是否成功的标志和标准。

首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实践,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使搬迁调整取得阶段性成功。从2002~2010年,首钢集团钢产量从817万吨增加到3154万吨,销售收入从385亿元增加到2200亿元。不仅是量的增长,更反映质的变化。钢铁产业布局由北京一地发展到全国多地,发展到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产品结构实现了由长材为主向高端板材和精品长材的转变;非钢产业从2004年以前整体亏损到2010年盈利45.2亿元;人才队伍从搬迁调整前的大量流失,到2008年实现了“博士过百、硕士过千、本科过万”,首钢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首钢在北京地区获得了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站在了以“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为引领,打造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的新起点。(证券日报)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