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煤炭业白皮书:九成上市煤企业绩跳水

2013-12-20 08:49 来源: 我的钢铁网
 

一年来,煤炭行业可谓进入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四面楚歌。曾经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的煤炭企业开始过起“苦日子”,记者在各地众多煤企高管那里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减支降耗”、“内部挖潜”。

从煤炭市场价格看,“煤飞色舞”的“黄金十年”从2012年就彻底结束了。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飞流直下,特别是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一路向下、跌跌不休;进口煤凭借价格优势“大兵压境”,今年前11个月的进口量达到2.92亿吨,同比增加15.1%,超过去年全年2.89亿吨的进口量,突破3亿吨已无任何悬念,大幅挤占了国内煤炭企业的市场空间。有专家称,华南地区的电厂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发电煤都是在用进口煤。

从煤炭企业层面看,煤炭企业停产、停工、关门、降薪、以煤矸石抵工资乃至连续几个月发不起工资的声音不绝于耳;上半年煤炭行业A股“亏损王”——兖州煤业(行情股吧买卖点),因汇兑损失巨亏近24亿元。

从区域层面看,“三西”煤(指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这三个煤炭主产区)首当其冲,受伤最深。今年前10个月,山西省煤炭行业亏损面达47.5%,煤炭企业亏损额为149.8亿元;前三季度山西省焦炭工业亏损面更是高达74.6%,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7.3亿元;内蒙古西部特别是鄂尔多斯(行情股吧买卖点)300家中小煤矿关停率近半,甚至高达三分之二;陕西神木这个曾经凭借煤炭资源创造经济神话的县城,正濒临全面破产。

从行业政策看,各地政府为了保证当地煤炭企业的销售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背负“违背 市场规律,实施地方保护”的骂名,推出各种版本的“煤电互保”政策,以上网电量指标作为调剂手段,鼓励当地火电企业优先使用本地煤;同时,煤炭企业也在不 断呼吁限制进口煤,特别是以环保名义呼吁限制对高硫煤、低卡煤和褐煤的进口量,招致五大电企联名反对,煤电博弈不断升级,限制进口煤的征求意见稿最后也胎 死腹中,不了了之。直到11月底,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煤炭企业才从“顶层设计”层面获得了一些实质性的利好。

临近岁末,让业界稍感欣慰的是,在经历了一年多“水深火热”的痛苦调整后,环渤海动力煤指数10月中旬以来连续9周上涨,与年内530元/吨的最低点相比,涨幅已接近15%。这让煤炭业似乎听到了久违的“春天的故事”。

但这个“春天的故事”还能讲多久?展望2014年,本报记者在采访多家煤企高管、业内专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煤炭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仍然十分严重,在巨大的环保压力下,煤炭业面临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仍将继续,全行业的“寒冬”还没有到头,“苦日子”还远未结束。

国内煤价飞流直下

进口煤“蚕食”市场空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11年四季度以来,煤炭价格一直呈下滑态势,去年下半年起更是急转直下。

从环渤海动力煤平均价格历史趋势图不难看出,从2011年11月初煤炭价格下降以来,到2013年10月9日,环渤海地区的平均价格水平除有两次小幅度反弹外,基本上都处于下滑状态。

从整个环渤海地区港口平仓的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看,2013年10月9日和2011年10月19日的平均价格相比,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由847元/吨下降到530元/吨,下滑317元/吨,跌幅达37.4%。

这一价格即使与现在环渤海动力煤价格连涨十周之后的622元/吨相比,也下降了225元/吨,跌幅仍高达27%以上。

煤炭价格之所以遭遇如此深幅调整,与之前煤炭行业产能扩张速度过快,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是分不开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根本解决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同时,煤炭产能不消化,价格持续上涨的支撑就不可能存在。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中,煤炭行业共投资2.27万亿元,形成了巨大的煤炭产能,主要产煤省区经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后的矿井陆续投产,形成了当前巨大的市场过剩压力。

煤炭贸易专家黄腾曾表示,目前煤炭行业总体产能过剩接近10亿吨,未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的压力非常大,产能过剩的局面不改变,煤炭价格长期走跌的趋势就不可能改变。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曾向媒体表示,现在煤企赚不了钱主要原因是产能建设太超前,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煤炭市场未来增长空间仍然很大;但眼下也要承担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后果,并要直面需求增速下降和进口煤冲击带来的挑战。

相对低廉的进口煤炭价格以及持续增长的进口量也让国内煤企遭受重创。进口煤“大兵压境”,大幅挤占了国内煤炭市场空间,让国内煤企面临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严峻形势。

事实上,近年来煤炭进口量一直在大幅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8年至2012年,中国进口煤炭分别为4040万吨、1.27亿吨、1.654亿吨、1.82亿吨和2.89亿吨。

在2012年煤炭进口量大幅跳增至2.89亿吨之后,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11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含褐煤)2.92亿吨,累计同比增长15.1%,已经超出2012年全年的煤炭进口量。

并且,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在连续3个月下降后出现反弹。今年11月我国煤炭进口量达到了2872万吨,环比增加了435万吨、增幅为17.9%。这也是今年以来仅次于1月份的次高水平,预计上述状况有望延续到12月份,甚至明年1月份。这将进一步减少消费企业对内贸煤炭的需求,抑制国内煤炭价格上涨。

国内煤炭市场自然不能拱手让给进口煤,但如果自身竞争力不足,市场空间不断被“蚕食鲸吞”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累计产量34.2亿吨,前11个月煤炭产量同比增长0.35%,实现正增长。其中,11月份全国煤炭产量3.3亿吨,煤炭销量3.17亿吨,同比均略有上升。

单从前11个月的国内煤炭产量与进口煤数量的增幅来看,国内煤炭产量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只同 比增长了0.35%;而同期进口煤的数量却同比增长了15.1%。这说明国内煤炭消费量的增量空间越来越多地被进口煤挤占,这无疑让国内煤炭企业面临的产 能过剩局面更加“雪上加霜”。

煤企业绩一落千丈

昔日煤老板风光不再

2013年即将结束,这一年煤炭行业几乎跌入谷底。中小煤企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大型煤企虽不至于此,但也是勒紧裤腰带紧衣缩食过日子,大幅降薪,削减成本,千方百计地增收增效。

煤企业绩一落千丈,曾经一掷千金的煤老板似乎正渐渐远去。

从32家煤炭上市公司三季报看,其盈利情况相当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是煤炭行业惨淡的一个缩影。前三季度,28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均有所下滑,占比高达88%;仅有4家公司净利同比实现增长。

其中,安泰集团(行情股吧买卖点)前三季度净利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344%,亏损9949万元。远兴能源(行情股吧买卖点)同比下降260%,宝泰隆(行情股吧买卖点)同比下降146%。

前三季度净利下降超过五成的公司还有平庄能源、郑州煤电、恒远煤电、上海能源、盘江股份等。

持续下跌的煤价使多数煤企的业绩大幅下跌,甚至亏损。而兖州煤业亏损最为严重,前三季度亏损高达5.88亿元,成为煤企中的“亏损王”。

而上半年兖州煤业就已经以巨亏24亿元成为“亏损王”,三季度业绩仍旧倒数第一。亏损的原因是公司三季度仅汇兑损失就高达20.3亿元。

兖州煤业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煤企,在今年半年报和三季报都成为“亏损王”,令人叹息。当然,兖州煤业的亏损有其特殊的原因,是汇兑损失过高造成的,但是其煤炭业务也不尽如人意。

此外,煤气化前三季度也亏损3.09亿元。公司三季报称,报告期受国家宏观经济和煤焦市场环境的影响,公司主要产品原煤、精煤价格持续低迷,库存增高,致使公司经营出现较大幅度的亏损。

同样,恒源煤电也表示,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市场行情持续疲软,煤价下跌致使公司产品毛利率大幅下滑。

纵观煤企三季报不难发现,其他煤企业绩亏损的原因也基本相似,就是煤炭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低迷,煤价不断下跌。

煤价不断下跌,导致煤企陷入业绩大幅下滑甚至集体亏损的窘境。而煤企坐在家里就有人抢着来买煤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销售部门的人也不再是大爷,在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全体出动到处求人买煤。

除了部分大中型国企煤矿有产量任务要求,维持生产,中小型煤企停产关闭现象更为严重。煤企进入微利时代,在最难熬的时候甚至赔本出售部分煤种。

在增收无望的情况下,煤企不得不通过降低工人工资来减少开支,节省度日,大部分煤企降薪幅度为10%-20%。而有的煤企由于业绩较差,甚至贷款给工人发工资。

山西煤老板邢利斌2012年初在海南三亚一掷7000万元给女儿办了一场奢侈的婚礼,风光一 时,让人们再次对煤老板刮目相看。而随着煤价不断下降,邢利斌的联盛集团,也开始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目前,联盛集团财务状况堪忧,金融负债近300亿 元,已基本失去债务清偿能力。联盛集团负债累累,其下属企业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发过工资。

曾经风光一时的煤老板,如今惨淡至此,可悲可叹。

随着煤企的日子愈发艰难,煤炭工人的日子也没以前好过。很多煤炭工人顶着沉重的任务,却不断被降薪,已经开始谋求转行。

需要一提的是,眼看着亏损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煤企开始卖资产以使财务报表看上去很美。

大同煤业(行情股吧买卖点)三季报显示,公司2013年1月-9月,公司亏损8.88亿元,每股亏损0.53元。而去年同期公司盈利2.12亿元。

由于业绩惨淡,不久前,大同煤业转让了两个煤矿来减少亏损。大同煤业表示,为有效减少公司亏 损,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同煤集团转让同家梁矿及四老沟矿的整体资产(含负债)。此次资产转让完成后,公司将不再向同煤集团承 租同家梁矿和四老沟矿相关的土地使用权。此次转让对价为14.95亿元。而希望通过财务手段改善财务报表的煤企不止大同煤业,与其如出一辙的还有阳泉煤业 (行情股吧买卖点)、山西焦化(行情股吧买卖点)等。

煤企似乎还不习惯没钱的日子,于是在年底开始卖资产“挣钱”,至少可以让财务报表看起来比较富有。

通过卖资产改善公司的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没料到会轮上多年来财大气粗的煤企。而变卖资产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煤企该思考的恐怕是在煤炭行业低迷期如何让公司屹立不倒,东山再起。

煤炭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现实,煤企不得不开始转变经营思路,改变单一的煤炭生产经营模式,逐渐向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行情专区)等领域扩张,以兼并重组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煤炭深加工向产业链的下游产品发展,也是煤企提高整体效益的出路之一。

“三西”煤遭重创

改变经营模式寻出路

煤炭市场“黄金十年”结束,煤价下降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也让煤炭生产重地“三西”地区遭受重创。

《证券日报》记者今年6月份走访了山西、陕西、秦皇岛、唐山等地,由于煤价下跌,煤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其中,陕西北部榆林地区继续保持生产的煤矿数量不超过10%,煤矿大面积停产。作为陕北地区的产煤大县,全县有99家地方煤矿,只有7家还在维持生产,一吨煤仅赚三四十元,毛利率不到10%。榆林各个矿区煤价继续小幅下调,幅度在5元-10元之间。

而山西作为煤炭大省所面临的情况更为糟糕。

记者6月份连续多天在山西多地深入调查后发现,山西煤炭正在不断遭受进口煤的挤压,内蒙古和陕西的煤炭也在低价涌入,并成为河南、山东等地推出“煤电互保”政策的直接受害者。尽管山西煤企尚未大规模停产,但量价齐跌,山西煤炭生产和运销收入都大幅下滑。

山西省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9月,山西省工业40个行业大类中,12个行业出现净亏损。

其中,焦炭工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28.1亿元;煤炭行业亏损面为48%,煤炭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33.8亿元,同比增长79.3%,占全省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的比重为40.7%。

煤炭一直是山西省工业经济的支柱,由于煤焦钢行业的严重亏损,让2013年1月至9月山西省工业利润同比下降44.2%,增速列全国末位。

惨淡至此,山西煤企不得不从节省开支着手,并大幅降低工人工资,试图增加收入。

整体煤炭市场经营惨淡,主要产煤区之一的内蒙古也同样未能幸免。数据显示,1月-9月,内蒙古煤炭开采和销售共入库企业所得税52.96亿元,同比减收23.36亿元,同比下降30.61%。

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在全国19个煤炭减产省份中,内蒙古排名第一,同比降幅最大,达到近4600万吨。

尤为严重的是,在鄂尔多斯市300多家煤矿企业中,有2/3已经停产,而这里的煤炭储量占到全国的1/6.

不得不说,今年的煤炭行业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和考验。

但从9月底开始,煤炭需求似有好转,煤价开始出现上涨。基于2014年电煤购销合同谈判的需要,大型煤企不断提升对煤炭销售价格水平的预期。

有市场人士认为,近期煤价上涨并非简单的市场作用,大型煤企带头涨价意在即将来临的煤电谈判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电企补库存等刺激需求行为的结束,加上进口煤的冲击,煤价上涨的动力已经不足,供过于求的背景下,煤炭市场将仍旧低迷。

高华证券分析师韩华认为,中国煤炭行业的最差时期尚未结束,2013年仅仅是中国煤炭行业持续多年下行周期的开始,预计2013年-2015年利润率和盈利将进一步受压。

尽管从9月底开始,煤炭市场出现了短暂复苏,煤价也持续上涨,为煤企四季度业绩回暖带来帮助,但这似乎并不能改变煤企全年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的命运。

不可忽视的是,在煤价下降的过程中,煤炭市场也被重新洗牌,尤其是“三西”地区,实力弱的中小煤企大批停产倒闭,逐渐被淘汰出局,煤炭资源集中化趋势更加明显。

“煤电互保”遭诟病

“顶层设计”现实质性利好

在“三西”重点产煤区遭受重创后,向其“伤口上撒盐”的是,肇始于河南的“煤电互保”政策。河南、山东等多地的“煤电互保”,让“三西”煤真正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

由于煤炭价格“飞流直下”,让各地的煤炭企业叫苦不迭,而对很多区域来讲,煤炭企业都是解决当地就业和税收问题的大户。地方政府为了保当地煤企,纷纷出台“煤电互保”政策,甚至不惜背负“破坏市场规则”、“实施地方保护”等罪名。

所谓“煤电互保”,简言之,就是当地政府下达行政指令,要求当地电厂优先使用当地煤企生产的电煤。这一政策的目的很简单,即在电煤价格持续疲弱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力保当地煤企不死。

5月份以来,河南率先出台“煤电互保”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当地火电企业使用本省煤,来支持本省煤炭企业去库存;之后,传出山东、陕西、安徽甚至湖南等省份的地方政府相继跟进,采取直接或间接措施限制外省煤进入本省。

由于亏损严重,这让山西资源型经济陷入困境,不光各个煤企,连山西省省长李小鹏都无法淡定,亲自出面与一家一家电企谈,增加山西煤炭采购,签订煤电长期合作协议。

7月初,李小鹏在北京与五大电力集团负责人座谈,希望电企继续支持山西发展,加强与山西在低热值煤发电、煤电一体化、煤层气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7月底,山西省政府出台的20条“煤炭新政”,将“煤电互保”政策推向高潮。内容包括“暂停提 取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行情股吧买卖点)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对省内实施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和签订煤电长期合作协议等的发电企业,给予 发电指标倾斜,鼓励其节省运力,节约成本,清洁高效,就近用煤”等措施。

很显然,地方政府推出“煤电互保”这种带有浓重“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是非常短视的行 为,整个市场将被分割成一个个“堡垒”。“煤电互保”政策对于产煤小省的煤炭企业而言,的确起到了“救死扶伤”的效果。但是,这个效果的产生是以破坏整个 市场游戏规则为代价的,该淘汰的落后产能淘汰不掉,无异于“饮鸩止渴”。

按照煤炭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这种政策本身注定是不可能持续的,因为它违背了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趋势。

同时,各地的煤电互保政策也遭到了火电企业强烈反对,甚至出现了“电厂运煤车被堵在门口三天”的闹剧。10月份,山西大同某央企下属电厂的数百辆运煤车在当地被截3天,原因是该电厂拒绝采购大同本地煤,而是采购从内蒙古、山西朔州等地拉过来价格更便宜的“外地煤”。

“有病乱投医”的煤企在呼吁地方政府煤电互保的同时,也在不断呼吁限制进口煤。5月底,国家能 源局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远距离运输和进口动力商品煤”上,提出热值不得低于19兆焦耳/千克(约为4544大卡),硫 含量不得高于1%,灰分不得高于25%。希望以此来限制低卡、高硫、高灰分煤特别是限制褐煤进口,以此来缓解国内煤炭企业的竞争压力。

但这一政策马上引爆了五大电力企业的联名反对,五大电力集团——中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联名上书发改委,反对拟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最终这一“征求意见稿”胎死腹中,不了了之。

事实上,即使真的实施了这一《暂行办法》,只要进口煤和国产煤价格倒挂的趋势不改变,进口煤贸易企业就肯定会想方设法规避“暂行办法”。那样的话,这一纸禁令仍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在煤炭企业大声疾呼了大半年之后,“顶层设计”层面终于作出了回应。痛苦挣扎了一年多的煤炭企业终于迎来了实质性利好。

1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下称《意见》),为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将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加强煤炭进出口环节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水平,为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最令煤炭企业欢欣鼓舞的是《意见》中的“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事实上,压在煤炭企业头上各种名目的“乱收费”现象一直饱受诟病。据统计,我国涉煤的税费不少于109项,除21个税种外,还有不少于88项的各种规费。各种涉煤税费已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5%-35%。

但为煤企“减负”的同时,这一《意见》也是未来煤炭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指南,其核心是为了缓解煤炭产能过剩及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带来的阵痛仍必须由煤炭企业来承受。

路漫漫其修远兮。长期看,实体经济仍未出现实质性好转,煤炭供过于求的局面无法在短期内扭转,煤企2014年的日子恐怕依旧难熬。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