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钒业的破冰之旅

2014-08-22 09:08 来源: 我的钢铁网

●今年,随着钢铁业市场行情的不景气,钒价降至冰点。面对逆境,崇阳钒业如何奋力转型,实现逆势而上?

●从污染钒到绿色钒,从“中国钒业之乡”到“中国钒谷”,每一次方向调整的背后,都清晰呈现出崇阳钒产业“破冰之旅”的轨迹。

价格冰点,刺痛市场软肋

18日,记者实地探访晶洋实业公司,只见新建的厂房严整宽敞,各类设备纤尘不染,2条新生产线投入使用,车间内5名工人正在忙碌。

“虽然钒价一路下跌,但目前我们的产品还算紧俏。”总经理王西亚展示了公司的尖端产品——矾氮合金,“它比50钒铁、80钒铁价值更高”。

与传统的50钒铁等低端产品相比,矾氮合金在同等条件下可节约三四成用矾量,且添进钢水后,能使钢材强度更高。

从2008年至今,钒氮合金的价格下降了一半,但毕竟还是用高附加值跑赢了跌势。王西亚欣慰之间,难掩忧色:“攀钢已研发出从废渣中提取并合成矾氮合金的工艺,成本比我们还低,附加值与价格的赛跑,仍将继续下去!”

在王西亚和他同行的记忆里,钒业经营并不难,一度盛况空前。

“2005年,每天加工2吨50钒铁,一天就是60多万元进账。江苏、上海、武汉的钢厂,在厂门口排着队等出货,还得先付款才行!”回忆当年,该县青山工贸董事长戴许斌感叹不已。

更让王西亚和戴许斌感叹地是:曾作为崇阳钒产业龙头的友进钒业有限公司,主打产品80钒铁外销不畅,陷入停产境地。

“钢铁产业不景气导致钒需求量大降,同时低端钒铁产能过剩。市场上,50钒铁、80钒铁吨价处于跌势,刺痛了钒业市场软肋,成本都难得赚回,多数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县经信局局长甘景煌告诉记者。

开发沸点,谋求绿色转型

据了解,崇阳县目前有钒业企业近百家,其中县内规模以上企业15家。面对不断下行的钒价,崇阳本土企业在进阶路上艰难闯关。

钒价的“跌跌不休”,倒逼一大批钒加工企业开发“沸点”:从理念到产品的转型,实现着污染钒向绿色钒、高新钒的转变。

“前一轮转型是2007年,我们全面取缔了污染较大的土法炼钒,原料全部外采,只做深加工。”甘景煌说,当初炼钒的“三废”被“吃干喝尽”,华丽转身为资源——

以往钒渣被作为废料倒掉了,现在视为上好原材料卖往武钢;钒废水不外流,连接供应水塔,开始循环利用;钒废气被集中利用,不再往外排放。

县钒业办负责人魏湘云说,从钒氮半成品深加工到成品,再也见不到肆意堆放的废料、外溢的废水、漂浮车间上空的烟尘。

“向高精产品进军,用尖端科技攻关,朝绿色、高精深加工发展。”崇阳县大地钒研究所负责人丁利亚认为,降低钢铁市场的影响,提高技术附加值才有新出路。

钒业协会、钒业办、钒业集团、钒网、检测站,为促使转型落到实处,从2007年开始,一批机构相继建成。

“这些机构促成行业自律、价格约束、价格同盟机制的建立,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智力和市场支撑。”魏湘云说。

目前,历经调整,晶洋实业扩大了钒氮产能,年产量达1600吨,产值2亿多元;恒通公司扩大高纯钒生产,高纯钒酸铵纯度99.99%,达欧洲标准……

释放活力,托起中国钒谷

“直逼高端产品,转型后的钒产业将有更多的活力空间。”崇阳县委副书记廖建鸣认为,目前,全国国家标准中,推广的含钒钢钢种达到139个,这为钒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3年6月,省发改委关于《湖北省推进钒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中,将崇阳钒业作为全省产业基地的代表,并重点指出“以崇阳钒业集团和国家级石煤提钒清洁生产试点企业为基础,组建省级钒业集团”。

去年底,崇阳钒产业被纳入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从政策层面加以扶持。

为此,崇阳制订钒产业发展规划,以“绿色钒业”和“高新钒业”为立足点,全力打造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争当全省钒钛“千亿产业”的排头兵,打造“中国钒谷”。

“今后,将以纳税多、科技含量高、环保好的企业为重点,尽快解决钒电池电解液、纳米级五氧化二钒、钒酸钡涂料的技术难题,形成自己核心的竞争力。”廖建鸣表示。

依托崇阳本土企业和资源的双重优势,崇阳钒业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钒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科研、生产、加工和交易中心,实现买全国卖全球的目标。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