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铁合金 > 热点资讯 > 正文

湘潭锰矿地区两型发展纪实:百年锰都“绿色”转身

分享到: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锰矿地区曾经的写照,然而借湘江保护和治理的契机,百年锰都积极探索废弃矿山区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的新模式,迎来了世纪性转型。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了锰矿的新面貌。

综合治理生态环境

锰矿地区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区域。历史上,湘潭锰矿曾盛极一时,然而随着湘潭锰矿的倒闭,使得该地区的发展一时陷入萧条和停滞。随后,各种非法开采、非法冶炼、非法洗砂、非法选锰等活动相继出现,且因过渡开采引起的地质塌陷滑坡、废渣废水污染、植被破坏、农田污染、基础设施损毁、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致使湘江水质污染,矿区环境满目疮痍。当地百姓面临“无路可行、无水可喝”的窘境,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由于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多发,我市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加快推进锰矿综合环境治理。雨湖区政府向环保部门成功申报了锰矿地区重金属电解锰废渣及尾砂治理的一期工程项目、涉锰企业综合整治二期工程项目、含锰固废综合整治工程三期项目,治理历史分散无主废渣,以彻底解决锰矿地区的废渣。施工单位首先对废渣进行清运处理,然后再进行防渗填埋,而填埋场的上方则设计成景观带和停车场。为了加快土壤修复能力,施工单位引入桑蚕养殖技术和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技术,对万亩农田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

根据锰矿地区污水特性,雨湖区政府还分类建立地下矿涌废水处理场、地表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形成13000多吨污水日处理能力;对采空区等地质灾害区,在对地面附着物进行搬迁的基础上,施工单位进行回填和加固处理,防止次生灾;对镇区内环境开展集中综合整治,对老镇区实施美化、亮化等提质改造;整合环境治理和开发建设资源,建设白云路、潭锰路、春兰路等路网交通,形成园镇“环境同治、交通同网、发展同体”的建设机制。

据统计,通过综合整治,锰矿地区截至目前共处置废渣近900万吨;恢复建设用地2500余亩,复垦农田约5000亩,重金属土壤修复3000亩,植被复绿约2000亩;探索出种植桑树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模式,并成功推广,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预计将来可达10000亩。

绿色产业破壳而出

虽然湘潭锰矿地区基础较差、问题较多,但政策、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锰矿地区地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位置,是长株潭一体化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区域,为此雨湖区政府加快对园区产业“腾笼换鸟”和改造升级,将绿色理念融入到雨湖工业集中区(下辖鹤岭工业园和先锋现代产业园),将军民融合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产业纳入园区招商引资政策重点支持产业,提高入园企业和项目准入门槛。

为了引导两型企业入驻园区,雨湖区更是开出了多重优惠清单。在税收上,企业投产后3年内产生的园区所得税收部分全部返还企业,第4、5年产生的经开区所得税收部分50%返还企业;在服务性收费上,在建设过程中免交区本级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减半收取服务性收费等。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分别给授予国家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对建成为国家、省级、市级研发和检测平台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奖励等。

为了深挖绿色资源,雨湖区制定并实施了《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规划2014-2025》,成功申报全国首个锰元素国家矿山公园,将矿区难以修复的土地和原有采矿设备等综合利用,建成锰文化宣传中心,配套建设矿山博物馆和风筝广场等主题休闲广场,带动休闲娱乐、红色旅游等产业发展;结合桑蚕土壤修复治理技术,制定桑蚕博览园发展规划,推动桑蚕种养业发展,实现绿色开发;引入废弃金属、塑料等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与园区钢铁物流等产业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目前,锰矿地区成功实现产业的两型转型,淘汰关闭涉锰污染企业28家,取缔“三高”企业26家,新引进湖南一力物流等近50家两型企业,新材料、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一批两型产业来势较好,两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年实现税收超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近30000个;将2500余亩废弃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和商业用地,按建设用地30万元每亩估算,带来的土地增值高达7.5亿元;农田基本恢复了耕地功能,人均收入增速超20%,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联系方式:查佐栋021-26093218,13917751881

更多阅读